初见周光普,是在他的摄影棚,一个颇具文艺范儿的地方。门口精致的小景设计、室内充满时尚感的物品摆设、墙上别致新颖的青春标语……让这里充满艺术气息,也让人以为周光普是一个文艺青年。
周光普说,自从创业开始,他就在这条路上不停地奔跑,起初是因为一句无心的承诺,而后是因为责任。
一个承诺
周光普走上创业路,始于对父母吹牛。
周光普一方面发奋学习,一方面利用周末时间打工挣钱。在这个过程中,他结合自己学习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,做了一些视频拍摄、剪辑的兼职工作。同时,他还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,加入河南大学影视协会,积极组织、参与学校各项活动。
“当时受聘成为会长的时候,压力还是很大的,觉得自己如果不拿出点成绩,真是对不住大家的信任。”周光普说,他任会长时,为了给大家鼓劲,就承诺把社团活动办得更好。
随着活动规模的扩大,社团拍摄微电影的项目逐渐增加,社团经费远远不够支撑。社团外联部门也难以拉来外界赞助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周光普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:成立影视工作室,拓展经费来源。
“公司现在的核心人员好几个都是从那个时候就跟我一起做业务了,只是那时候我们不知道大家在一起是创业,只是觉得在学校就能挣钱,自己交学费、解决生活费很有成就感。”周光普说,创业之初,团队、资金、设备、技术等问题接踵而至,但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也让自己的团队信心更强。
“我们在2012年到2014年,接了大量艺术学院毕业生音乐会的单子,成为这个领域最有竞争力的团队,就是因为我们的服务是零差错。”周光普说,为了提升竞争力,他们团队一直在做最好的准备。
“我最初的工作室就是寝室,一个书桌放电脑,一个柜子锁摄像机,就这么简单。那时候找我剪辑影片的老师和同学需要在宿舍门口排队。”在周光普的影响下,寝室同学也加入了创业队伍。2011年年末,由于团队成员增多,为了更好地开展业务,周光普把工作室迁到了校外一个高档社区,开始了创业新阶段。
随着名气的越来越大,越来越多的大公司如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也找上门来。一年之中,周光普带领团队远赴甘肃、陕西、湖北等地拍摄了多个项目宣传片。
周光普创业至今,已经带领团队顺利实现了四次转型:从最初的视频拍摄剪辑的业务,到音乐会、婚礼制作业务,到宣传片、微电影包装业务,再到如今的“互联网+”移动剪辑车。
“首先我们团队基本是‘90后’,接触的都是新事物,有着创新的思维,了解目前市场上的产品的闪光点在哪里;我们利用了世界上最先进快捷的软件进行剪辑和包装;我们进行多人远程协作完成提高效率;另外我们运用的是新工具、新思维,‘互联网+’时代让影视制作也可以上门服务,大大缩短了影片的制作周期,提高了制作人和客户的沟通,面对面更加精准地为客户制作出想要的效果。我们利用移动剪辑车,可以实现市内1小时内上门,省内当天上门,国内次日到达。为客户提供最及时的影视制作服务,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影片。‘天下武功,无坚不摧,唯快不破。’”
2015年,团队的“创客电影网”项目获得首届中国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银奖。提到获奖,周光普对记者讲述了他的商业蓝图。“我是从大学中走出来的创客,了解初创者的需求,在他们中有许多人不知道如何为他人展示自己的产品,也没有钱去拍摄宣传片。创客电影网通过创客预约,为创客提供免费的产品拍摄、团队风采展示等,虽然免费不盈利,但通过我公司其他订单利润的补贴,以及通过预约,有效地利用公司摄影师的空闲时间,并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。我们采取了拍摄免费、资料赠送、制作付费的模式,有制作需求的团队可以委托我们进行影片制作,虽然利润不高,但是我们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。”
<p font-size:14px;text-indent:37px;background-color:#ffffff;"="" style="color:#555555"> 在创业过程中,周光普始终不忘传递爱心、传播温暖。在校期间,他和团队义务拍摄并剪辑各类活动30余场,义务帮助同学剪辑影片20多部,拍摄校园微电影3部。2012年至今,他连续4年出资赞助河南大学影视配音大赛;连续4年为河南大学英语演讲比赛制作宣传片和选手风采展示影片;在最难就业季2015年,他毅然回到母校招聘毕业生。“我们这个团队就是从河南大学校园走出来的,所以更希望回母校迎接学弟学妹们加入团队。”周光普说。